都說中國是五千年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,禮儀之邦,但據說這個邦里的人不愛說謝謝,很讓人困惑。有個留學中國的印裔學生辛格,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 文 章,題目是《中國人為什么不常說謝謝》,正式提出這個令人難以啟齒的問題。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心里已經埋藏了二十年之久。
在中國大陸生活了40年的我,過去倒從來還沒注意過,中國人愛說還是不愛說謝謝。直到20年前移民加拿大以后,聽爛了加拿大人最常用的兩個單詞,“對不起”,“謝謝”,相比之下,感覺到我的同胞們還是很惜用這兩個字的。不知道各位朋友有否同感。也許我們經常把謝意深深埋藏在心底。
有篇網文為中國人不常說謝謝辯護,理由有三,其一,“舉手之勞何足掛齒”,而莊重地道個謝,大家反而尷尬。其二,“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”,回報要比收受 的 豐厚才行,一個“謝”字太輕了。其三,“大恩不言謝”,中國人最為實誠,感謝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表明的。 辛格的文章也是如此,與其說是分析,不如說在 辯護。他現身說法,比較了自己的母國文化,得出的結論與印度習俗相近,這就是:中國人不愛說謝謝,是因為覺得 說謝謝太見外。既然親如一家人,就不必客 氣。自己是不對自己說謝謝的。粗想一下也有道理。你看,回答別人的謝語,中國人只是說“不客氣”,“不用謝”。沒 有要鼓勵別人謝謝的意思。
不過今天早晨乘bus, 碰到一個小插曲,有違這個結論。事情很平常。當我上了車,看到車廂里基本滿座,就找了近門的一雙座外側坐下。事先當然習慣地對已經 坐在里面,用手包占著外 面一小半座位的華裔女孩,問了一聲“May I?”但沒見任何反應。女孩大約二三十歲。其間我同她雖然沒有任何交流,但憑經驗就 知道這是個移民自香港或大陸中國的女孩,特點是對沒有關系的陌生人視而 不見。而其他族裔的女性遇到陌生男性,即便不說話,至少也會用目光交流一下。所謂 視而不見,其實是見的,不可能不見,不見只不過故作姿態。當女孩要下車的 時候,我還沒到站,自然站起身來閃到一邊讓她,當她從我身后走過時,有一種古怪 的安靜。因為在加拿大呆久了,習慣聽到“thanks”。當時,背后只有一 陣幽風。
這個女孩不愛說謝謝那是當然的。不過因為跟我關系 密切表示不見外,有點搞笑了吧?原因當然 有各種各樣,偏就是沒有這個原因。但是,緊接著看到的另一幕,卻又在否定我自己。不遠處坐著一個玩手機的亞裔男 孩這時也下車,走到了門口,仍對十米開外的 Bus駕駛員說了一聲“謝謝”。這是加拿大公交乘客的常規禮節,入鄉隨俗我也是這么做的。可見,同為亞裔華 人,有不愛說謝謝,也有愛說謝謝的。說不說謝 謝,與其說與一個族裔的文化有關,不如說與不同人群有關。有關于社會圈子,而無關于血緣。
同屬中國文化的臺灣人,是慣于說謝謝的。為此我向不同的臺灣人考察證實過。而且到過臺灣的人都說,那里的服務禮節非常周到,讓世界各地來客賓至如歸。并且這種禮貌不是由于職業,而是發自內心。由此我推測前面那個玩手機的男孩,沒準來自一個臺灣家庭。
道謝看上去只是個禮節,卻只發生在那種注重精神世界的文化里或社群中。注重實利,講求實惠的人群中,機會就很少。因為謝謝是純精神的,致謝和受禮者之間, 不 產生任何物質交流。講究實惠的人,說實話,從心里看不上虛偽的“謝謝”。你這不是空口說白話嘛,什么都沒有付給我,卻占了一個便宜。而我為你付出的, 是實 實在在的真金實銀,被一個謝謝就輕輕打發了。這是我理解的為什么有人不鼓勵說謝謝的內在邏輯。這邊不鼓勵,那邊自然疏懶,久而久之,誰都不說謝謝 了。中國 人愛講“大恩不言謝”,意思就是,你為我付出這么多,豈是一個謝字能了結的。我必當投桃報李,這輩子還不清,下輩子做牛做馬也要還。
親近的人之間不說謝謝,究其根底也不外乎上面的原因。在中國,人情是一種債,里面帶有大量的物質計算。你來我往,欠來還去,有點算不清了。謝謝既然不實質性還債,何必多此一舉。
不錯, “謝謝”的確不產生物質效應,但卻產生著非常積極的精神效應。在我看來,精神也是一種特殊的物質,這種物質一般的科學儀器測不到,但形成的氣場相當 宏 大。一般篤信科學,只看數據的人,對精神的作用不屑一顧。信奉了大半個世紀唯物主義,“學會數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中國人,大都是這種類型。他們 不 懂,精神需求是比物質需求更高級的生命境界。
一般講,修養或禮節這種東西,只建立在相互尊重的人際 關系中。也許奴隸主與奴隸主之 間講禮節。暴發戶與暴發戶講禮節,但他們不與奴隸或窮人講這個。不過在歷經了很多世代以后,文明習慣漸漸養成了,貴族也會同 仆人講禮節。一些人接受過良 好教育,經過思辨,意識到人和人之間,存在著人格平等,就會自然流露出對他人的尊重,這就是禮節的起源。
經常相互說“謝”和“對不 起”的人,雖然銀行戶頭上一分錢進出賬都沒有,卻在心理生理上得到滿足和愉悅。這種精神營養無時不孕育著美。接受美的熏染,血管經 絡暢通,正氣揚升。很 物質化的人是無法體驗心理需求的,說那是阿Q精神。只有既關注物質,也關注精神的人(這種人在解決了衣食之憂后慢慢會出現)才相信, 一個國家、民族和社 會的整體健康,與其說主要建立在“極大豐富”的物質基礎上,不如說是建立在每個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上。心理和精神健康的人,當官不大容 易做貪官,設計制 度也只設計健康的制度。
健康的社會有賴于大量心理健康的人。多說“謝謝”,讓自己健康吧。
|
加中寰球移民-專業移民服務, 歡迎您來電咨詢400-660-1806
|